禄莱咋选?我全要!
水深
经手的禄莱也不下五六台了,说禄莱水深是真的毫不夸张,这类精密机械如果保养不当,真的太容易出问题了。之前为了贪便宜,在没有当面检查的情况下从eBay上淘3.5E/3.5F/2.8D…各种机型,结果到手发现都有各种机械上的暗病,基本都需要额外花钱找师傅做保养,很麻烦,结果入了出出了又入折腾浪费了不少钱。
最后发现,买禄莱,一定得找靠谱的卖家,且最好直接买刚保养过的机子然后当面验货。
我最后收藏的这两台,3.5F六枚玉版是从一个禄莱官方维修师傅Jimmy Koh(新加坡华人师傅)在禄莱倒闭后出来单干开的相机店直接“截单”过来的(我去他相机店修另一台3.5E的时候,他正在给这台刚保养完的3.5F拍产品图,都还没来得及挂到网上就被我当场拿下了)另一台是从一个摄影老爷爷那里入的,他是第一任机主,很爱惜器材所以入了之后也基本不用做保养,镜片也是很好的成色,甚至Xenotar的镀膜都还在。
最喜欢的果然还是这台配了蔡司planar的3.5F:后期type 3版,带六枚镜片,查序列号大概是1965年生产的。因为刚经过Jimmy的保养,机械手感比我之前入的另一台没保养过的六枚玉3.5F好了太多,测光也很准,拍起照来体验感拉满。
值得一提的是F这一代的官方皮套设计很用心,是可拆卸顶盖,挂在脖子上时就不用担心像前几代那样打开的盖子到处晃了。
另一台1955年左右生产的2.8C纯粹是因为想凑齐施耐德的xenotar镜头,且2.8C是最后一代拥有十叶光圈的机型,收小光圈的话焦外光斑会更圆润。施耐德这枚xenotar论素质貌似是不及蔡司planar 2.8的1,但说起来很怪,实际拍照片,尤其是黑白胶片的时候,我其实更偏爱用施耐德出片(所谓“玄学”加成)。而且不知不觉中收了超多施耐德的镜头,dkl里面的Curtagon 28mm f/4,Curtagon 35mm f/2.8,Xenon 50mm f/1.9,Tele-Arton 85mm f/4,放大头我也都用的施耐德(Componon-S 50mm F/2.8和80mm f/4)。施耐德真是便宜大碗又玄学的存在。
由于禄莱2.8C没有测光,最近一直在找合适的冷靴配件来挂测光表,发现Reveni lab的这款遮光罩就很方便挂一个测光表在侧面,拿来给我的2.8C用简直完美。遮光罩3D打印的,做工不错。有一定弹性不容易断。从加拿大邮寄来美国也不贵。
禄莱这个坑,很深,但这么折腾下来,还是庆幸找到了满意的机子。进一步的玩法,就是拍立得后背的加成了。
样片
实际使用拍照时,蔡司和施耐德镜头的区别其实并不大,我反正不太能直接看出来。最影响成像质量的还是镜头本身的成色(镀膜有无磨损,镜片有无划痕,内部是否有霉菌或起雾)。至于3.5和2.8系列之间区别还挺大的,主要是在重量上:3.5系列不仅轻一点,重心也更靠近机身内部,挂在脖子上体验会比重心靠前的2.8系列更轻松;成像上来看,我感觉2.8似乎拍远景会比3.5呈现更多细节,而3.5则在近景会比2.8更锐丽一点(但也不确定这是否是我经手过的几台相机本身的个体差异)。
以下样片既有3.5又有2.8,既有蔡司又有施耐德,型号也是横跨了CDEF,就不做具体区分了(反正最锐的那几张都是3.5F蔡司拍的)。
黑白
首先是使用Rolleikin 2配件玩135宽幅拍的几张片子。为了拍宽幅,我故意没在机身上装遮光板和齿孔步进限位器,所以不会自动停片,过片全靠手感(所以拍重影了好几张)。
下面是全尺寸6*6的黑白照。使用徕卡SL+尼康ais 55 2.8翻拍。
彩负
其中彩色负片是我在家自己冲洗的,温度控制误差和药剂复用过期问题导致颜色会有点偏,权当看个氛围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