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制造,小巧精致,爱不释手。
碎碎念
“美好的东西总是易逝的,但也正因其脆弱才愈发凸显出其珍贵的价值”
——这是高情商的说法。换一个说法,那便是“致命的设计缺陷”。和徕卡M9的CCD传感器有可能出现腐蚀现象类似,福伦达赛破铜也因为潜在的镜片脱胶问题,让每一个手持这枚镜头的玩家都有种带着定时炸弹的紧迫感。但看到越发昂贵的胶片价格,转念一想,指不定哪天胶片就贵到拍不起了,不如趁开胶出现前,多带这枚可爱小巧的白银镜头出门呼吸点新鲜空气。别想那么多,随缘。这便是我拿这枚镜头拍胶片的感受(苦笑)。
结构
如上图所示,这是一枚上世纪中叶西德生产的福伦达DKL口单反相机(Bessamatic和Ultramatic系列)的套机镜头。详细的镜头结构分析可以参考这篇知乎文章。简而言之,Septon虽然顶着福伦达的名号,但却有着蔡司的血统,是一枚七片五组反望远化的双高斯结构镜头(类似结构的还有蔡司给哈苏设计的C Planar 80mm f/2.8)。普通的双高斯结构是六片而非七片设计,所以名称“Septon”的由来,便是取自拉丁语词根“septem”,是“七”的意思。从个人使用感受来看,福伦达赛破铜在成像方面并没有太突出的风格:镜头焦内足够锐,但又不是特别锐(实测中心锐度不如同时期DKL口的施耐德Xenon 50mm f/1.9);焦外柔顺,但也没什么特别突出的类似旋焦的特色;由于镜头生产的年代蔡司还没开发出T*镀膜,所以逆光时会出现很多眩光。据Alice Simulans说日本人对这枚镜头的评价是“比较安定的描写性能”,我是很同意的。
颜值
我喜欢这枚镜头,归根结底,是颜值使然。我不知道福伦达是用了什么工艺,但Septon的金属质感非常细腻,摸起来手感相当好。白银的底色本就夺眼,加上DKL口镜头特有的浮动指针式景深尺,给庄重高雅的白银外表增添了些许活泼的红色点缀。如果配上银色的传接环,再转接在银色的机身上(我接在银色的尼康FE2上),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除了“赛破铜”这个音译,国内摄影圈的老一辈玩家还给Septon取了个“妖精”的绰号。确实是好看的妖精。
转接尼康单反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镜头对焦在无限远时,反光镜有可能会卡到镜头后组。这个问题在FE2上基本没出现过(极偶尔的情况会卡一下),但在F3上会稳定出现打板问题。想来这是因为F3为了取景器100%取景率需要使用更大的反光镜(FE2的取景率大概只有93%)。所以现在F3我默认挂的是一枚改了口的徕卡Summicron R50(E43 一代),黑镜配黑机也挺酷的。
配件
除了镜头,我还顺便收了一枚福伦达原产的天光镜(VOIGTLANDER 325/54 SF Skylight Filter)和一枚近摄镜(VOIGTLANDER Focar B 344/54 AR),都可以直接卡在赛破铜金属前缘上。天光镜的镀膜已所剩无几,基本只能拿来当镜头保护镜来用。Focar是一套四组的设计,有A,B,C,D四枚近摄镜(四枚各自的近摄调整范围参考下表),我这枚是B型,可以把最近对焦距离从0.9米缩短到0.5米。后期Septon有出过0.6米最近对焦版,对焦距离应该可以更近一点。这两枚配套滤镜可以叠加使用,前缘可以装上58mm的镜头盖。
型号 | 对焦范围 |
---|---|
Focar A (343/54) | from 1m to 0.50m |
Focar B (344/54) | from 0.50m to 0.33m |
Focar C (345/54) | from 0.33m to 0.25m |
Focar D (348/54) | from 0.25m to 0.15m |
样片
这枚镜头我只拿来拍过胶片。以后有机会可能会转接在无反上再拍拍。
彩负
Septon拿来拍彩色其实很好看。颜色过渡很自然,配合柔顺的焦外,是枚很适合拍人的镜头。
黑白
黑白贪便宜都用的Arista EDU 100在拍,这卷颗粒感很强,高光还极其容易过曝,很垃圾。其实不太能表现出镜头原本的细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