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画幅相机,一般我们总会联想起“沉重,庞大,不便携”这类形容词。然而在二十世纪中叶,曾出现过这样一种神奇的机型——那是一个可以把中画幅相机优雅地揣进兜里的,属于皮腔折叠相机的黄金时代。
前言
但凡有谁因为135底片相机而入了胶片坑而又没能即时脱坑的,或早或晚,都会毒性发作,走进中画幅的坑。考虑到一贯以来的拍摄习惯,我喜欢小巧精致随身带着不嫌累赘的相机。曾以为这样的偏好跟“中画幅”基本绝缘,所以一直对自己说,中画幅相机太大了,我就算入了也不会有动力带出去拍片。然而当我了解到,其实上世纪还有过皮腔折叠机这种特殊机种,以一种非常优雅的方式实现了将中画幅相机做小到揣进兜里的程度,便好似发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毒性发作,查阅资料,甄选型号,eBay搜索,竞拍下单,一气呵成。
型号
中画幅折叠机里有鼎鼎大名的四大天王之说:
- agfa automatic 66
- ensign autorange 820
- voigtlander bessa apo lanthar
- kershawn peregrine III
天王之所以是天王,那必然不是随便谁都能买的。这几台我在eBay上查了下,发现要么太贵基本只剩收藏价值,要么就直接搜不到。曾经想找一台Ansco Super Speedex(美版Agfa Super Isolette),然而数量实在稀少,可遇不可求。退而求其次,开始研究起Zeiss的一众皮腔机来,目标逐渐锁定到战后镀膜版的532/16和全新设计的531/16上(没有选533/16和534/16是因为我觉得这两台机身搭配测光表太笨重太不”优雅“了,跟我入皮腔折叠机图轻便的初衷相悖,况且那时候的机身测光表用到现在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基本都不太灵,实际使用时还得用外置的测光表)。
然后就蹲到一台成色极好的531/16在eBay上竞拍,最后200刀拿下,人生第一台中画幅get✅。
蔡司的531/16,也被标注为Super Ikonta III,和稍后发布的534/16(Zeiss Super Ikonta IV)都是蔡司在战后生产的机型,其特点为内置在机顶金属盖内部的联动测距窗口(之前的机型是外置的,在镜头上会有个支起来的小窗),整体设计比之前的532/16和533/16简约了很多(我怀疑是借鉴了同时期徕卡M系机身的设计)。531/16作为不带测光的“低端”机型,搭载了两种镜头/快门组合:
- 镜头三片三组的Novar 3.5/75 mm,快门Prontor-SVS 或者 Synchro-Compur
- 镜头四片三组的Tessar 3.5/75 mm, 快门Synchro-Compur
可能是因为战后的蔡司被一分为二,造相机的时候没有了战前的532/16和533/16那么追求极致,不仅把镜头的光圈从2.8缩小到3.5,还开始给Super Ikonta III机型配上了Prontor-SVC的快门,其最高快门速度只有1/300,比Synchro-Compur最高的1/500慢了约一档。不过我看相机维修师certo6博客里说,根据他的维修经验,Prontors的快门比Compur更可靠,而Synchro-Compur即使做了保养在最高1/500s那一档实际测下来也就大概1/350s。
总而言之,我这台Super Ikonta III,虽然成色非常好,但应该是整个系列最低端的那一档:Novar镜头配Prontor-SVS快门。
细节
虽然这台相机的镜头/快门规格低,但做工非常扎实。不拍照的时候就想拿在手里盘它,没事就上上弦,听听快门开合的纯机械声,抚摸党一定会非常享受。
皮套
这台531/16自带一个原装皮套。不过皮套的肩带断了。即使如此,依然可以从皮质和内部丝绒质感看出来这台相机的扎实做工。
机身
样片
本来以为底大一级压死人,可这枚Novar镜头只有三片三组,确实不太能体现出中画幅的优势。我目前主要把这台531/16当作xpan的廉价替代品,用135转120转接套件拍宽幅,先后分别装了Fomapan 400的过期黑白卷和Kodak Gold 200的新彩负卷,感受了下出片效果。总体感觉是,镜头素质确实没法跟135的那些牛头相比:近景大光圈是真肉,远景小光圈细节还是有的,毕竟是中画幅,但颜色很素不出彩,感觉这头更适合拍黑白。当然可能也跟我用的卷有关,毕竟都不是高端卷(但应该也足够看出镜头素质和风格了)。
以下样片均自冲,用Leica SL接APO 75 Summicron翻拍。顺带一提,为了将0.7m最近对焦距离的75 Summicron转成微距头翻拍,我搞了三个转接环来延长法兰距,从镜头起分别是:
- Leica 16469/OUFRO Extension Ring Modified for Nikon F-Mount (ebay上30刀淘到的,这个是关键,很少有M口转接F口的,我是按OUFRO当关键词无意间搜到的)
- FotodioX Nikon F Pro Lens Adapter for Leica M-Mount Cameras (F转回M,这个很常见)
- GABALE LM-L Close Focus Adapter (M转L口的微距转接环,我一直装在SL上用)
经过这三个转接环,法兰距被拉长了大概4.5cm,最近对焦距离从0.7m变成大概0.25米,放大倍率应该是接近1:1了(基于适马的70Art微距头25.8cm的最近对焦距离估算),算是非常“廉价”的解决了我没有微距头的尴尬(然而单单这枚75 Summicron都够买10支适马70微了,这么看又一点不廉价了)。目前我只有一台扫135底片的Nikon LS-40 ED,没有平板扫描仪,翻拍应该是性价比最高的方案了。以后中画幅多拍点片子,可以专门写一篇相机翻拍的总结。
总结
皮腔折叠机的设计初衷真是戳中我的需求点,将极致轻便和中幅画质巧妙结合在了一起。加上这台531/16极佳的做工和简练的造型,让我爱不释手。那么,代价是什么呢?就这台来说,代价是拍摄体验。每次拍照时,我一般需要:
- 打开皮套
- 展开皮腔
- 手机测光
- 调整光圈和快门
- 快门上弦
- 黄斑对焦/构图
- 按下快门
- 旋转过片
- 收起皮腔
- 关上皮套
更令人恼火的是,由于久未使用,1s-1/10s区间快门速度非常不准,手持时基本只能用1/25,1/50,1/100,1/300四档;再加上大光圈画质下降厉害,近景成像堪忧,最佳光圈基本在11-22之间,导致光圈的选择范围也很受限;这些限制使得这台相机的实用拍摄区间非常狭窄。这就导致我需要说服自己,当遇到适合这台相机拍摄的场景出现时,它的出片能让我有把握的拍到想拍的效果。然而事与愿违,它的可靠性同样是个问题:
- 即使CLA过后黄斑联动是准的,浅淡的黄斑依然没法跟徕卡同时代机型相提并论,这让对焦变得不可靠
- 小小的对焦窗口,且没有框线移动补偿视差,让边角处构图也变得不那么可靠
- 过片时潜在的叠片风险,让本可能拍到的一副佳作白白损失了边缘
- 最后,Novar镜头本身成像偏弱,让这台中画幅出片并没有同我的135胶片机拉开质的差距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皮腔折叠机消失在历史的浪潮里,毕竟是有一定道理的。作为拍摄的工具,折叠机的限制确实多了点。其主打的随身携带的特点,被随后日渐繁荣的更加小巧精致的135相机取代,现在回头来看,便也是无可奈何又在所难免的事了吧。如果让我在折叠机里再选一次,我觉得我会更偏向挑一台搭载了更好镜头更大画幅的相机,以此将皮腔机的便携和画质两大亮点发挥到极致(默默看向Bessa ii heliar和GF670)。即便如此,看着这台相机,就好像看着一支做工精湛的机械表,依然令我佩服当时人们倾注其中的做工和巧思。
对了,既然说到做工和巧思,怎么会少了禄来呢。那下篇就来讲禄来双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