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ntents

徕卡M4初体验-数码转胶片,自冲自扫不插电

 ·  ☕ 5 分钟 · 👀... 阅读

技术总结:阳光16法则人肉测光,黄斑手动对焦,Rodinal冲黑白,C41冲彩负, LS-40ED扫描,vuescan软件驱动。

选机

对我这样不以拍照维生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来说,一次次按下快门的最大动力,主要是为了记录生活里的珍贵瞬间,留下点岁月的痕迹。所以我对相机的要求很简单:让我能轻松带出门且不影响生活体验。顺着这个标准,毫无意外的,我最常使用的设备是iPhone X的自带相机应用。开启动图模式后的iPhone抓拍下了很多美好瞬间,是我出片量最多的设备:















手机摄影的优点是随时抓拍,自带后期和分享,用起来非常方便。不过手机的镜头和传感器受限于物理定律,拍出来的照片毕竟质感有限。所以,如果预期到可能会有更值得记录细节的美好瞬间,出门前我不介意再带一台小相机在身边——它得够小,才能不影响正常的生活体验;它的画质还得跟手机拉开足够差距,否则我用手机就足够了。

照这个标准,首先选镜头。变焦镜头太长,排除;定焦里,自动对焦头要么太吵要么太粗,也排除;最后符合小巧而又高画质要求的,便是手动对焦的M口镜头了。考察一番,锁定了下面三枚足够小的手动定焦头:

  • ZEISS Biogon T* 21mm f/2.8 ZM
  •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ASPH
  • ZEISS C Sonnar T* 50mm f/1.5 ZM
三枚小巧的定焦头
三枚小巧的定焦头

接着选相机,筛出来这么三台:

  • 徕卡M9(徕卡第一款全幅数码旁轴,也想体验下传说中的CCD)
  • 索尼A7一代(够轻够薄够便宜,500刀收的二手,但要解锁旁轴镜头边缘成像能力(尤其是蔡司那枚广角)还得找Kolari Vision去除低通滤镜和传感器玻璃改薄,目前这台使用频率还蛮低的,也就拍拍开箱照)
  • 徕卡M4(今天讨论的主角)
  • 三机三镜

动机

徕卡M9在之前这篇讲过了。来说说为什么最近要新入M4,以及从数码转胶片的体验。

  • 首先要问,为什么在2020年去选择使用一台胶片机:因为好奇——平时后期照片的时候还挺喜欢用胶片滤镜的,好奇直接用胶片拍出来会是怎样的效果;
  • 其次要问,为什么不考虑豆瓣四大神机(尼康FM2,佳能AE-1,奥林巴斯OM-1,美能达X700):因为我已经有了M口镜头;
  • 然后要问,为什么不选M3:因为想用上我已有的那枚Summicon 35;
  • 接着问,为什么不选M2:因为没找到合适的卖家;
  • 最后问,为什么不选自带测光的M6或者M7:因为穷

开箱

这台M4是eBay上淘的,1967年产,不到$1000,买之前刚做过CLA,成色不错,唯一瑕疵是正面快门按钮前有被磕过的凹痕(不算明显),其余功能一切正常。另外原机主是一名记者,这台M4背后铭刻着机主的名字。机子主要买来自用拍片,非收藏,所以名字也就无所谓了。

快递盒子
快递盒子

拆开包装
拆开包装

附赠杂志光盘
附赠杂志光盘

CLA证明以及原机主名片
CLA证明以及原机主名片

M4正面
M4正面

M4背面(原机主姓名铭文在此)
M4背面(原机主姓名铭文在此)

M4底盖翻开,内置快速上片轴
M4底盖翻开,内置快速上片轴

M4顶部
M4顶部

很好用的快速回片扳手
很好用的快速回片扳手


M4配21
M4配21


M4配35
M4配35



M4配50
M4配50

体验

测光

徕卡M4是纯机械结构,没有测光所以不需要放电池,在寒冷天气下非常可靠。拍第一卷黑白负片时需要用手机app(myLightMeter)辅助测光,后来第四卷左右熟悉了阳光十六法则就不需要每次都拿出手机来测了,测光软件只在室内作为参考。

拍摄

由于摁下快门后无法回放照片,每次构图前会更加谨慎,反复检查有没有算好曝光对好焦过好片,导致我第一卷(Ilford Delta 100)24张照片拍了很久才用完,且依然有三张摁下快门才发现没开镜头盖。后来主要是心理上习惯了不回放,拍废了就废了吧,随缘;心态一轻松,拍起来就愉快多了。而且胶片对过曝的宽容度好于数码传感器,熟悉这一特性后心理负担也会少很多。

冲洗

在家冲洗胶卷其实并没有很难。买齐工具后按部就班就好。我用到的工具:

  • 黑白负片冲洗:
    • 定影液:Adox Rodinal Film Developer (500 ml)
    • 显影液:Ilford Rapid Fixer
  • 彩色负片冲洗:
    • C41套装: Tetenal C-41 Press Kit
    • 盛热水用的盆子(普通脸盆就好): Paterson Plastic Developing Tray
    • 防水的温度计: Legacy Pro 6" Glass Thermometer
    • 做牛排用的恒温水浴棒或者可控温的洗脚盆
  • 洗卷罐:Paterson Universal Tank with Two Reels
  • 暗袋:Kalt Changing Bag
  • 量具:Paterson 32-oz Beaker & Kalt Plastic Graduate 2 oz - 50 cc
  • 附件:Paterson film squeegee

黑白胶片的冲洗,主要参考Mattias Burling的这个视频;由于没买停显液,显影后我直接用自来水冲。彩色负片的冲洗就是照着C41的标准流程来;普通浴缸里的热水稍稍调一下就能稳定在38°C用做牛排用的水浴棒或者可控温的洗脚盆可以很方便的控制水温,我后来用洗脚盆控温后,上面提到的盆子和温度计可以都省了。兑好的药液我就直接放在1L纯净水的塑料瓶子里置于暗处,方便以后接着用。

扫描

扫描仪是在eBay上淘的尼康COOLSCAN IV ED (LS-40 ED)。买回来后找了半天适合macOS最新系统用的软件驱动,最后用的VueScan。目前拍了一卷Delta 100,两卷HP5 Plus 400和一卷Colorplus 200.扫描结果如下(目前无后期,直接扫成jpg格式倒出):

Ilford Delta 100






Ilford HP5 Plus 400 1










Kodak Colorplus 200 2











真香

从出片效果来看,胶片有自己的独特质感,数码当然可以模拟出来,但既然可以直接拍胶片,为什么还要费事的用数码模拟呢?所以如果喜欢胶片的这种不用太多后期就能直接得到的质感,那么拍胶片会更轻松。

从拍摄体验上来看,胶片和数码拍摄最大的区别是拍完后不能立即知道效果,需要自己亲自冲洗扫描所带来的延迟感,以及这份更费事的延迟感带来的未知、忐忑、期待和成就感。从玩味的角度来看,这份延长了的摄影体验,更耐玩。

从经济角度来看,嗯,最近胶卷又涨价了,且拍且珍惜。。。

参考

Shooting Without a Meter


  1. 最开始没买扫描仪,前两卷黑白我试着自制了个支架用相机翻拍底片,当时底片蹭到地面划伤了不少 ↩︎

  2. 车边抽烟大叔的图高光染色特别明显,人物周边明显泛紫,应该是洗底片的时候水温低了导致的。室内拍的那几张静物图又明显偏绿,应该是欠曝了。 ↩︎

您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