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at least the closest thing to magic that exists in the real world1.
Code is the spell. Computer is the wand. Use the magic to create fun stuff might be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things in this age. Starting each day with a creative spell might be a good ritual to become a good magician.
最近稍稍了解了下generative art,感觉很适合加入到weekly project中:不妨先用processing或者P5.js做原型设计,遇到性能/实时性要求高的成品可以用cinder或openframeworks来进一步实现。
说起来大二的时候就有了解过processing,彼时还在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玩TI的MSP430;后来注意力被Kinect吸引,伙同MangoSister和Sirius参加了微软的Imagine Cup和创客大赛,先后去了济南,上海和北京参赛,最后以混进人民大会堂领了个事后证明无关轻重的奖收尾。现在想来还真是够折腾,曾差点因为比赛行程耽搁了提交实验室的论文,间接影响了之后GRE备考以及出国申请的时间线。
唯一的遗憾,是因为怕时间冲突没去微软亚研院实习——暑假的南京,傍晚的暖风吹来,我从四牌楼的显示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走出来,感到有些闷热。想着今晚是吃沙塘园还是香园的食堂,又或者去马路对面的沙县小吃匆匆果腹晚上继续做实验时,那通毫无预兆的电话打来,而搞不清状况的我以大四开学提交论文备考GRE有可能没时间去北京实习为由,草草拒绝了这offer。
图样。
那是2014年的夏天(也不记得,那晚最后去哪家吃的饭)。五年后的今天,地球的另一端,我在纽约东村的一隅,解决了养活自己的问题,即将回归校园,开始寻思目的的时候,回想起当年的往事,突然有点“浪子回头”的意味。就想到木心先生的话:
什么是目的?太难说——黑格尔、笛卡尔建立方法论,马克思太重方法——为什么目的难说?
因为宇宙是无目的。
…
宗教是什么?就因为宇宙无目的,方法论无目的,也是架空。宗教是想在无目的的宇宙中,虚构一目的。此即宗教。
哲学家是怀疑者、追求者。科学家解释,分析,过程中有所怀疑者,则兼具哲学家气质了。或曰,这样的科学家是有宗教信仰的,为宗教服务的。西方大科学家不满于老是追求科学,总想进入哲学、宗教,进进退退,很有趣。
艺术家可以做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不能做的事。艺术家是浪子。宗教太沉闷,科学太枯燥,艺术家是水淋淋的浪子。他自设目的,自成方法。以宗教设计目的,借哲学架构方法。
然而这不是浪子回头,而是先有家,住腻了,浪出来,带足哲学、宗教的家产,浪出来。
不能太早做浪子,要在宗教、哲学里泡一泡。
不敢说我“住腻了”,毕竟在哲学和宗教的领域,我门都还没进。不过这一出一进,重返校园,心态是不同的。不敢说清楚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更明白自己不想要的是什么,从而不那么容易分心。
科技日新月异,人心亘古难变。相通的那部分,离永恒更近一些。我想以“美”的名义为之命名,算作当下的目的。音乐,摄影,绘画,都是很好的媒介。生成艺术(generative art)可以看作以代码作笔刷的绘画。
提起美,不得不提生成艺术领域里结合AI作画的新分支。Tweeter上很多人看了这类作品会觉得“creepy”,不太符合传统和谐的“美”感,但确实具有随机的趣味性。我感觉比起传统的generative art从无到有按照某些规则生成图像,AI作画倒更像摄影:创作者掌控取景的自由度,可以调整“相机”的参数,最后成像的过程交由“相机”来完成。不同的是,AI作画过程中生成网络这台“相机”具有更多的参数,同时因为学习对象的不同会引入某种程度的“不可控性”,从而产生趣味性;但如果只利用别人训练好的网络去创作,很多时候就沦为“调参侠”,创作者的自由度局限在学习图片/测试图片的选取和模型参数的调整中,根据生成结果再反回去调整参数的选取,在无数次尝试后炼出一套精致的风格迁移滤镜,有些“炼丹师”般的试验性质。但滤镜毕竟只是滤镜,画风再怎么迁移,依然需要有滤镜下的初始图像作为素材,有时甚至会带来作品归属权的问题2。这个角度看,如果摄影是捕捉决定性瞬间的艺术,那么AI作画倒有点像“炼丹的艺术”。目前来看,它可以很好的作为一种试验性质的画面风格变换/融合手段,并引入一些额外的随机性增添趣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新的发展方向,依赖于深刻理解机器学习有能力训练出原创新网络的“相机制造者”的进一步探索。
As AI technology becomes increasingly available, artistry and technical advancement will only become more important in separating the remarkable AI artists from those repurposing old tools built by others or simply pushing a button to achieve an overused visual paradigm.3
Substrate
Anyway,着手AI之前,我先小试了下p5.js,复现了Jared Tarbell在2003年的作品Substrate。将动态生成的过程迁移到浏览器以方便传播,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期待有一天能做出类似Greatness这样的作品来,再配合自己作的曲子就更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