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ntents

当谈论有趣时,我在谈论什么

 ·  ☕ 4 分钟 · 👀... 阅读

Dull guys are all the same, while cool souls each have their own shine.
无趣的灵魂都是相同的,有趣的灵魂各有各的不同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回答,里面提到《少有人走的路》里的一个观点:

人生本充满困难,只不过有些人选择承受面对困难带来的痛苦,有些人选择承受逃避困难带来的痛苦。

这话讲得很对胃口,让我想起了罗曼罗兰曾将英雄主义定义为“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而鲁迅也把真正的勇士描述成“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哦,对了,说过类似话的还有王小波,他在那本《黄金时代》里直抒胸臆道:

天色微微向晚,天上飘着懒洋洋的云彩。下半截沉在黑暗里,上半截仍浮在阳光中。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看来不管哪个时代,都是世道艰险。看透了这点的作家却并没有“人艰不拆1”,反而毫不避讳的把生活的阴暗面揭露出来,真让人浑身难受;好在他们顺手指了条出路,那便是去迎接这份挑战。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传播与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而廉价,按说接受了更多的刺激开拓了更大的眼界,被锤者理应更容易反应过来生活的真相然后生猛下去,但去年底回国期间我隐约感受到的却是种“疲惫”感(话说要是每天都被现实狠狠锤到默认加班至晚上九点之后,那真是不得不疲惫),又有点像之前在湾区工作的我在琐碎中安心度日然后一眼望到头时袭上心头的凝重,只是好像国内会更多些焦虑和不安——于是突然明白为什么自己现在会喜欢纽约了,因为这里总有太多人做着(或许根本不切实际的)梦,激发着生猛的活力,让我产生“错觉”,觉得自己也可以一直生猛下去,去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有趣的事。

所幸的是,现在我有太多的娱乐活动兴趣爱好可供选择,比如可以看电影、品美食、听音乐、拍照片、去旅行;所不幸的是,很多时候,娱乐活动演变为简单的消费行为,兴趣爱好仅仅是又一次浅尝辄止——当喜欢电影指的是追看时下上映的热门影片,但既没去了解拍摄背景又不组织语言进行观后讨论更别提找类似题材的经典老片回味赏析;当喜欢美食只是遍尝各家餐厅后给他们排个序标记上,但并不关心美食美酒背后的食材选择和烹饪酿制流程的不同带来的味觉上的微妙差异;当喜欢音乐仅仅指的是喜欢听音乐类app里推荐的时下最热门的音乐,但从未考虑过花时间去练习演唱发声或乐器弹奏的技巧来重现曾被触动的共鸣;当喜欢摄影指的是喜欢用刚买的单反拍几张旅游照传到票圈分享,但毫无冲动去深入研究前期构图布光后期调色修图的相关技术;当喜欢旅游仅仅是提着两个大大的行李箱奔走在异地的商场里然后在主要景点拍到此一游,却未尝试过轻装上路毫无负担的像当地人般生活甚至专门学习一门外语来体会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的异同。我总觉得这种程度的有趣在面对生活的真相时未免太苍白。

所以当我无意间了解到,一位不知名的音乐人在他无人问津的YoutubeB站主页上传了一曲自制的原汁原味_Hotel California_ ;一个本科学艺术史的华人小哥(尤雨溪)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里凭一己之力开发的开源框架Vue.jsReactAngular三足鼎力;乃至更多类似TJ HolowaychukGuillermo Rauch这样的独立开发者,即使同样不断经受着来自生活的锤打,他们选择默默创造着各自心中有趣而美好的事物,以创作者的身份,凭自己的作品不断回应生活的真相。

反观自我,作为一个开发者,创造于我而言便是最大的乐趣了吧。虽说日常的工作也在创造价值,但那终究是为别人打工2,只有为自己打工才能叫“事业”,创造出的东西才能算自己的“作品”。我想自己的作品不仅可以是优雅的代码,还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音乐也好,摄影也罢,其实都是在不停惊起内心的波澜,让自己不至在缓慢受锤的过程中麻木,沉沦于生活的琐碎。不然能怎样呢?不然就好像一潭死水惊不起波澜,内心麻木,便成了那头受锤的牛。


  1. 据传出自林宥嘉的歌曲《说谎》中的一段歌词:“我没有说谎,我何必说谎。爱一个人,没爱到难道就会怎么样。别说我说谎,生已经如此的难,有些事情就穿。” 继而在贴吧和暴走漫画被大量网友引用。 ↩︎

  2. 有个段子:你老板上班的时候开来了一辆兰博基尼,你说:“卧槽,这车真牛逼!”老板回答说:“只要你努力工作,并且全身心投入,全力以赴,力求卓越,那么——明年我还会再有一辆。” ↩︎

您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